◎ 即日起,請排隊持健保卡插卡、量體溫、乾洗手進入醫院
衛教專欄
首頁 > 衛教專欄
字級設定
107年08月感管月刊:茲卡病毒感染症

發佈日期:2018-8-7
發佈單位:新高醫院
一、 疾病概述
茲卡病毒感染症(Zika virus infection)是由茲卡病毒(Zika virus)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,這種病毒為黃病毒的一種,主要是經由蚊子叮咬傳播,最早在1947年於烏干達的茲卡森林中的獼猴體內分離出來。目前依據基因型別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兩種型別,在中非、東南亞和印度等都有發現的紀錄。過去只有少數人類病例的報導,直到2007年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雅蒲島爆發群聚疫情,才對此疾病有較多的認識。

二、 致病原
茲卡病毒(Zika virus )為黃病毒(黃病毒科、黃熱病毒屬)的一種。

三、 流行病學
茲卡病毒被發現後,經過了半世紀,大多只在非洲及亞洲發現散發的人類病例,直到2007年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雅蒲島爆發群聚疫情,為全球首度於亞洲及非洲以外之地區發生,才對這疾病有比較多的認識。最近一波疫情則是開始於2013年10月的玻里尼西亞等南太平洋島嶼地區,其後在2015年5月,世界衛生組織(WHO)證實巴西東北部出現本土的茲卡病毒感染確診病例,為美洲地區首例,2016年1月,疫情擴增至中、南美洲數十個國家/屬地,包括巴西、哥倫比亞、薩爾瓦多、瓜地馬拉、墨西哥、巴拉圭、蘇利南、委內瑞拉、宏都拉斯、巴拿馬、法屬馬丁尼克、法屬圭亞那、波多黎各、海地等皆出現本土疫情。茲卡病毒感染症在2015-16年疫情快速蔓延,流行區域跨越美洲、大洋洲、東南亞地區及非洲,影響全球逾70國。全球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於2017年初開始逐漸趨緩,WHO提醒各國對於茲卡病毒感染症應做長期應變整備。
茲卡病毒依據基因型別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兩種型別,在中非、東南亞和印度等都有發現的紀錄。

四、 傳染方式
1. 病媒蚊傳染:如果被帶有茲卡病毒的病媒蚊叮咬,經過約3至7天的潛伏期後(最長可達12天)開始發病。在臺灣,可傳播茲卡病毒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。
2. 性行為傳染:茲卡病毒感染者可透過性行為把病毒傳給其性伴侶。
3. 母嬰垂直傳染:部分研究發現茲卡病毒可能躲藏於胎盤及存在於羊水中,可經由母嬰垂直傳染。
4. 輸血傳染:此外,由於約有80%的個案沒有明顯症狀,感染者在不自覺下可能經由捐血將病毒傳染他人,因此在流行地區可能會發生輸血感染。

五、 潛伏期
潛伏期通常為3至7天,最長可達12天。
六、 傳染窩
目前的直接證據,是過去曾在非洲綠猴(Cercopithecus aethiops)及赤猴(Erythrocebus patas)上分離出病毒,認為是由斑蚊屬的病媒蚊和靈長類動物形成病毒傳播循環,但由於在斑馬、大象、水牛及齧齒類動物都有分離出該病毒,因此詳細病毒傳播過程仍待進一步研究。在2013年發生於玻里尼西亞的疫情證實人類為確定的傳染窩之一。

七、 臨床症狀
像其他黃病毒感染一樣,並不是每一位感染者都有症狀,茲卡病毒感染平均約每四人感染會有一人有症狀,典型的症狀是發燒、紅疹、關節痛 (arthralgia)、關節炎 (arthritis)、非化膿性或充血性結膜炎 (non-purulent/hyperemic conjunctivitis) 等,其他常見症狀為頭痛、後眼窩痛、肌肉痛、厭食、腹痛及噁心等。依據流行地區監測資料顯示,曾有病例出現神經系統 (如急性多發性神經炎,Guillain-Barré Syndrome, GBS) 或免疫系統 (如特異性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,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, ITP) 併發症,目前已知婦女於懷孕期間感染茲卡病毒,可能產下小頭畸形等神經異常新生兒。

八、 治療與照護
對於受到感染的個案,目前並沒有抗病毒藥物可供治療,在排除其他可能的更嚴重感染如瘧疾、登革熱或細菌感染之後,針對症狀支持性治療即可,可以使用acetaminophen或paracetamol做解熱劑,或使用抗組織胺解除病患因為丘疹而造成的搔癢,並補充足夠的水分,通常在感染後一週左右就可自行痊癒,但如需退燒,請勿使用阿斯匹靈(Aspirin)或任何非類固醇消炎劑(Non-steroidal anti-inflammatory drugs , NSAIDs)。

九、 預防方法
1. 避免蚊蟲叮咬是最主要的預防方法。
2. 去流行地區可以選擇適當的防蚊液及使用蚊帳。
3. 安全性行為:自流行地區返國後,無論是否出現疑似症狀,未來6個月內,男性和女性均應使用保險套,採取安全性行為,男性之性伴侶若為孕婦,則性行為時應戴保險套至性伴侶分娩。
4. 女性自流行地區返國後,無論是否出現疑似症狀,建議延後至少6個月懷孕。
5. 自流行地區返國後,應持續使用防蚊液至少3週,以避免被病媒蚊叮咬可能造成社區傳播。
6. 平時應做好病媒蚊孳生源的清除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