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 即日起,請排隊持健保卡插卡、量體溫、乾洗手進入醫院
衛教專欄
首頁 > 衛教專欄
字級設定
107年03月感管月刊:桿菌性痢疾

發佈日期:2018-3-20
發佈單位:新高醫院
一、 疾病概述
桿菌性痢疾是由志賀氏桿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腸道疾病,病原體可耐酸性,只要10到100個病原體即可致病。分佈於全球,在熱帶、亞熱帶地區為地方性流行病。群聚感染常發生在擁擠或可能接觸排泄物之處,如:監獄、托兒所、療養院、難民營及有男男間性行為者。在自來水不普及或環境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特別容易引起流行,污染的飲水或食物也常引起地區性大規模的流行。臺灣地區地處亞熱帶,全年都有桿菌性痢疾,主要流行季節是每年6月至10月。另外,國人前往自來水不普及或環境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旅遊,如果沒有注意飲食衛生,容易遭受桿菌性痢疾感染,不但會嚴重影響旅遊情緒及行程,更可能將致病原帶入國內散播,危害家人及親友的健康。

二、 致病原
痢疾志賀氏桿菌(志賀氏菌屬Shigella)。

三、 流行病學
(一)分佈於全球,估計每年1.25億人感染桿菌性痢疾,其中1萬4千人死亡。在熱帶、亞熱帶地區為地方性流行病。群聚感染常發生在擁擠或可能接觸排泄物之處,如:監獄、托兒所、療養院、難民營及有男男間性行為者。
(二)在資源有限的國家,血清型以S. flexneri為主,在東南亞及已開發國家則以S. sonnei為主要之血清型別。由於抗生素之廣泛使用,抗藥性菌株在世界各地多有發現,並且對多種藥有耐性。
(三)三分之二之病患及大半死亡病例為10歲以下幼童,小於6個月大之嬰兒甚少罹患此病,哺餵母乳對嬰幼兒具保護效果,家屬之次波感染率高達40%。
(四)依傳染病監測資料顯示,臺灣近5年每十萬人口本土桿菌性痢疾發生率約0.24,男性發生率較女性為高,目前常見血清型別為S. sonnei及S. flexneri。

四、 傳染方式
(一)直接或間接的糞口傳染。有症狀患者或無症狀帶原者於解便後,若未澈底清潔受污染的手或指甲,則可能經由直接身體接觸或經由處理食物、飲水、其他物品時,間接造成病原體傳播。蒼蠅可能將病菌帶到食品,另外,也可能經由受糞便污染的遊憩用水而傳播。

(二)在已開發國家,大多數的病例是藉由接觸病患經糞口途徑傳播,近年來發生男男間性行為者的抗藥菌株群聚事件有增加的趨勢。在開發中國家,人與人之間接觸的糞口途徑、食物或飲水受到病原體污染都是重要的傳播途徑。

五、 潛伏期
通常1~3天,S. dysenteriae type 1的潛伏期短則12~96小時,有時長達1週。

六、 傳染期
急性感染後至糞便中不再檢出病菌通常約4週,但偶爾可見無症狀帶菌者傳染期可能持續數月,適當的抗生素治療能縮短可傳染期。

七、 臨床症狀
感染後常見症狀包含:腹瀉(每天8~10次以上)、發燒、噁心,或有毒血症、嘔吐、腹痛及裏急後重(tenesmus),有時有輕微或無症狀感染。患者因黏膜潰瘍導致糞便中有時有血跡或黏液或膿,然而也有許多個案沒有血便的情形,幼童可能出現抽搐症狀。病情嚴重度及死亡率與患者的年齡、營養狀況及病原菌血清型有關,Shigella dysenteriae type 1感染導致較高的疾病嚴重度,合併症包含:毒性巨結腸症(toxic megacolon)、腸穿孔(intestinal perforation)及溶血性尿毒症候群(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),住院患者之死亡率高達20%;而因Shigella sonnei引起之感染,病程較短,症狀比較輕,除了免疫功能受抑制的感染者之外,鮮少造成死亡。

八、 預防方法
1、注重手部衛生,養成飯前、便後、更換尿布後、接觸病人後或接觸食物前以肥皂及清水正確洗手的習慣,為阻斷傳染的最重要措施。廚房工作人員、醫、護、托育人員特別應注意經常洗手,這類人員如為確定病例,應暫停工作至解除追蹤管理為止。
2、腹瀉期間應避免口對肛門的接觸。由於復原後數週,糞便中仍可能帶有病原體,因此,性行為前後應清洗生殖器、肛門及洗手,肛吻、肛交等性行為應採取適當的防護,之後以肥皂及清水澈底洗手。
3、修建沖水式馬桶廁所,無衛生下水道的地區,糞便應經化糞池處理才能排出。廁所內要有阻絕或消滅蒼蠅裝置(如紗窗等),充分供應衛生紙及設置洗手臺,以免糞便污染手指。野營時,糞坑應遠離營區,且設在飲用水源之下游。
4、水源或蓄水設施與污染源(如廁所、化糞池等)應距離15公尺以上。供水系統之水源應予保護,原水經淨化處理並加氯消毒。旅行或野營時,個人或團體用水應加氯、用化學品,或煮沸消毒。
5、注意飲食及飲水衛生,不可生飲、生食。使用安全水源與食材,生食與熟食要分開處理,食物保持在安全溫度。
6、以紗窗、殺蟲劑噴霧法或含殺蟲劑誘餌來殺滅蒼蠅。經常清除垃圾,廁所加裝紗窗,使蒼蠅無法孳生。